《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创作于1926年,并于1927年首次出版。这本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将哲学视为知识,将存在等同于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以认识为起点的哲学方法。海德格尔在这部作品中,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通过对“存在”的追问来达到对存在意义的澄明。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分析了人的生存状况,认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将通过情绪、领会、语言等方式与各色各样的物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这种展开中同时成为人的舞台。他将形而上学的超越性落实在人的存在即“此在”之上,“此在”在其整体性中是“向死而在”。《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想是以“此在分析论”的日常实践活动图景的展开为背景的。

海德格尔把“此在”作为追问人“存在”的可能性,认为“此在”对“存在”的追问内在地包含着理解和解释,但“存在”唯有通过能追问存在意义的“此在”来揭示和澄明。他将时间看作此在存在的境域,对“此在”、“世界”以及“在之中”的阐释都是依据“时间性”来进行的。存在不是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它是此在在世界中的历史性、时间性的展开活动。

《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海德格尔的这部作品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